吉林农业大学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全校科教人员下乡近年累计10500人次,培训农民240万人次,农业新技术覆盖30多个县(市),推广新技术增收132亿元,连续九年被评为吉林省科教兴农先进单位,十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本报讯建立在农业大省吉林的吉林农业大学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方向,结合近年开展的科教兴农及社会实践活动,确立“农、科、教”三结合办学模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近年,全校科教人员下乡累计10500人次,培训农民240万人次,农业新技术覆盖30多个县(市),推广新技术增收132亿元。该校连续九年被评为吉林省科教兴农先进单位,十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该校紧密结合吉林省农业生产实际开展教学及科技攻关,鼓励科教人员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吉林省西部白城地区是一个风沙、干旱、盐碱等多种自然灾害肆虐的地区。为改变这一地区经济落后状况,该校农学、土化、中药材、动物科学等系20多名教师和科研人员奔赴吉林省西部大安县,承担国家科委《松嫩平原低洼易涝盐碱地农业综合发展研究》。孙酉石教授带领一班人常年驻扎在试验区,克服生活、工作上的重重困难,经过无数次试验,建成16000亩的试验区,引进筛选水稻主推品种2个,取得10项适于本地区推广的科技项目,使以往盐碱涝洼弃耕地形成“以稻为主,稻、苇、渔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同时,在沙地创立“风沙干旱瘠薄地林、果、药、杂(杂粮)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这一课题被原国家科委、计委、财政部授予“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
为了更好地实施“农、科、教”三结合,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该校实行在政治上鼓励、经济上奖励、职称上激励的“三励”政策,鼓励科教人员从生产实践中寻找课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科教兴农活动。在这方面,党委书记薛玉山、校长李玉以身示范。他们每年都率领各学科专家组成的农业科技专家小分队深入到科技示范区、扶贫点开展科技推广、示范、咨询、对接、培训。到目前,全校已在省内不同区域建立20多个农、科、教三结合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更可喜的是在老一辈科教人员带动下,一大批中青年科教人员生龙活虎地活跃在科教兴农第一线。在敦化市官地镇示范区坚持5年从事科技推广、示范的年轻女教师董然,帮助当地规划了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促进这个镇成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的样板。她也因此被敦化市聘为市长助理。
科教兴农的大量实践,促进了科教人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取得了一大批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科技成果,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科教兴农实践中的生动事例,既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使“农”、“科”、“教”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了良性循环。